杨柳依依

知否看外(若张夫人做了个预知梦)

   仁宗二十九年二月十二,英国公独女及笄;英国公是武将之首位高权重,其女桂芬又是生得花容月貌、举止端庄持重,因此来求亲的人络绎不绝,几乎把门槛踩烂。

   英国公原是想将桂芬再留个几年,张夫人却是连连摇头,“当今已年过六旬,说不准哪日就龙驭宾天了,芬儿还是早早定人家、早早出嫁得好,以免夜长梦多。”

   一想到昨日梦中的场景,张夫人就咬牙切齿,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嫁给个老匹夫当继室,那老匹夫还是靠外戚上位的,后来还被那有诰命的姨娘害得差点一尸两命。

   不管那个梦是不是真的,芬儿的亲事还是早点定下来的好。

   英国公沉吟片刻,道:“可有中意的人选?”

   “有两个。”张夫人打起了精神,“一个是吏部尚书的嫡次子,十六岁,今年中了二甲第七名,在翰林院任编修,才学好、样貌佳再加上他爹爹,日后仕途自是顺风顺水的。”

   英国公点点头,“程家的孩子,倒都是好的。还有第二个人选,也说说吧。”

   张夫人笑了笑,“是郑老将军家的次子,今年十七,中了武状元,现在在御林军为官。”

   “不用想了,就他。”英国公不假思索、瞬间拍板,“郑家门风清正、人口简单、又是世交。郑大娘子更是出了名的温厚性子,芬儿嫁过去不会吃亏的。”

   张夫人听后笑弯了眼,打趣道:“不止这些吧?芬儿从小就去郑家玩,是老将军夫人和郑大娘子看着长大的,彼此知根知底的,也好。”

   郑、张两家世代交好,英国公又对郑老将军有救命之恩,芬儿也与郑骁那孩子是青梅竹马一道长大的,郑家男儿又少纳妾甚至不纳妾,芬儿嫁过去定是幸福美满一生。

   三月,郑、张两家正式开始三书六礼。

   九月初九是个好日子,大吉大利,宜婚姻嫁娶,更寓意长长久久。

   看着女儿一身红似火的嫁衣缓缓而来,张夫人微笑着,这一回她的女儿可以幸福了。

   郑骁丰神俊朗,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,身穿苏绣红色锦袍,腰系五彩蚕丝白玉带,足蹬青缎白底小朝靴,说不出的英气逼人。

   郑骁眼含笑意,携着桂芬躬身向英国公夫妇叩首拜别,他娶到了心中的姑娘。

   英国公恶狠狠地盯着郑骁,末了终道:“汝等尔后要互敬互爱,濡沫白首;衍嗣繁茂,言以率幼。”

   张夫人却是牢牢地抓紧桂芬的手,泪满于眶,一个字都说不出口。

   “别让小辈们看笑话。”英国公拍了拍张夫人的手劝慰道。

   张夫人哽咽着道:“芬儿,以后你要平平安安、幸幸福福地过一辈子。”

   桂芬盖着红盖头也不便说话,只微微颔首。

   最后桂芬被长兄背着登上花轿,其他三位兄长则是低声警告郑骁,如果他待桂芬不好,兄弟四人定给他苦头吃。

   第三日回门,桂芬面色红润、浅笑盈盈,眸光流转间幸福尽藏眼底。

   自桂芬嫁入郑家后与郑骁琴瑟和鸣、和睦美满,郑老夫人与郑大娘子又是从小将她当女儿看的,当了儿媳更是将她疼在了骨子里,连郑骁与郑家的嫡长孙都要靠后站。

   三十年五月末,仁宗驾崩,八皇子登基为帝。

   彼时的桂芬已有了一月的身孕,张夫人前往郑府,叮嘱了她许多孕时的注意事项。

   “娘,我知道了。”桂芬笑道:“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的。”

   张夫人仍不放心又说了许久,环顾四周都是心腹才低声问道:“他有纳妾之意吗?”

   “没有。”桂芬红着脸轻声道:“子安说他不会纳妾,一生只会守着女儿一人。”

   张夫人笑了,依郑骁的性子却是会如此行事。梦中那小沈氏若不是生了女儿后不能生了,郑骁也绝对不会纳妾。

   丰安元年一月初十,桂芬生下了她与郑骁的长子,起名郑浩。

   丰安元年十月初十,皇后妹妹小沈氏嫁给了严国公的嫡次子,两人性情不合、终日吵吵闹闹,不得安宁。

   十月二十,小沈氏入宫告状。严大娘子自请和离休书,带着严国公的长孙、次孙与长孙女回了娘家。严国公夫人被气得晕倒,醒来后瘫痪于床。

   丰安二年三月初三,沈从兴娶骠骑大将军独女为继室,三月初九纳小邹氏为贵妾,请诰命。将军之女性泼辣,爱好舞枪弄棒,故沈从兴与小邹氏常年身上带伤,惶惶不可终日。

   无人处,沈皇后时常感叹:“若吾兄娶的是张家女,吾妹嫁的是郑家郎,该有多好。”

   小沈氏也偶然会有错觉,她嫁的夫君该是对她极温柔体贴甚至不纳妾的,她的长嫂也该是如郑大娘子那般温和宽厚的。

   桂芬却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幸福小日子,不管外面的风吹雨打。郑骁正打算给浩儿添个妹妹呢,她可没空去管别人如何。


  原著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“若非造化弄人,此刻倚在温厚长嫂怀里安心养胎的该是张氏”。

  明兰因当时担惊受怕的小沈氏联想到了瘦骨嶙峋、差点难产而亡的桂芬,若无沈家横插一杠,桂芬又怎么可能嫁给沈从兴当继室?她原先应该嫁的是郑骁。

  当然,若桂芬嫁给郑骁,郑家人怎么可能让她吃苦。

  愿有个平行世界,桂芬嫁给郑骁,一生幸福安康。


评论(28)

热度(1212)

  1. 共12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